93c0470

短評 : 早半年前看,或許我的人生會更精采不心虛與昏沉茫然!那麼現在才看應該不算太晚吧…

 

近年來,教條式熱門排行榜的書籍早就不在我閱讀範疇之內,因為我認為人格教育的養成與建構是大學畢業之前的事情;( 出社會就是老骨頭啦,改變不易 )

但,上個月與電機系理性派的朋友閒聊時,偶然得知這本書,此書被他講得如聖典般,立刻引燃起我的好奇心;為此,上網搜尋相關資料,搜尋過程中赫然發現張懸、PTT名人Z9 沈芯菱皆為本書寫序與推薦,更加應證本書的不凡與迷人。

 

本書適合患有小症狀,卻不自知的人兒:

 

1. 安逸於舒適圈(安於低就工作只與同性質友人來往、視改變為麻煩之事

2. 明知工作毫無成就感,卻提不起勁換,也不敢換

3.  整天泡臉書卻越看越自卑(一直沉迷讚數與留言數的多寡) 

4.  總覺得時間一大把,改變留給明天吧

5. 有自我身分認同危機

 

看完以上小症狀,您有幾項上榜呢 ?

 


 

以下是精采摘要及感想

A.  愈晚踏進職場,愈容易變得如媒體所言格格不入與破損不全,經濟學家說20歲工作對未來事業影響甚巨,一個人的工資成長,2/3發生在工作頭十年。

 

B.  社會學家Rose Coser : 那些只在親密交友圈內活動的人可能永遠不會知道,影響他們生活最大的並非圈內發生的事,而是那些他們想像不到的無形力量。

 

C. 「強連結」的可怕性  : 親密友人阻礙我們的前進。社會學家蘿絲寇瑟表示同強連結人在一起很容易同病相憐。

我們容易與自己人格特質相像的人交朋友 在形成一個小圈圈後,我們可能認為圈外人做的事都不對。

朋友圈形成一種批判文化,思想容易僵化,把外界的差異當作缺點,深陷在某個群體更易與外界有隔閡。

 

E. 臉書動態不等於真實人生 ! 如「孟德斯鳩」所言: 我們總是把別人想得比他們實際狀況快樂或好得多

臉書不過是一場展現表象的競賽。 似乎某些人儘在意按讚數的多寡及留言篇數的多少,

這種畸象嚴重影響一人的發言狀態,越來越多人為了潮而潮打卡

( EX : 彩色路跑 、參加不知宗旨及訴求為何的遊行等)

 

D.  作者跟二十世代的人善用弱連結,他們常會說:「我討厭動用關係」、「這不是我的風格」、「我想靠自己力量得到工作」。  

雖然現階段的我,仍對動用關係這舉對相當不屑,但不得不懾服於江湖上一句千古不敗名言 :【有關係就是沒關係】!  曾有幾位友人,因為與直屬長官不對盤而被動離職! 多少歸咎原因,是因為當初面試時,無人推薦進來或後台不夠硬。此外,自己現任的工作環境,只要有職缺空出時,主官們都會直接請我們推薦適合人選,以省去他們上網刊登找人面試過程及省去招來不適任人選的麻煩。

 

F. 追逐青春並非恣意妄為,而是去找到新的方法,直接面對真正有意義的事物。

 

觀念卡住並不可怕,只要知道訣竅,拔出【卡卡】就能飛奔跳躍向前~ 

未完,改天在補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泡芙小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