起初《愛在黎明破曉時》以兩百五十萬美金的低成本製作,
推出後李察林克雷特(導演)獲得柏林影展銀熊獎最佳導演,
片子在全球獲得廣大迴響,
而美國電影工業也因這部影片逐漸開展出大量的一日
拍攝手法。(本段資料來源:中時電子報 2013.07.23)
說巧不巧,在我閱讀完《愛在黎明破曉時》一書要闔上時,
店內剛好播著劉若英的【當愛在靠近】,
這曲有幾句歌詞特別觸動淚腺。
遇見渾然天成的交集 錯過多可惜
每一次當愛在靠近
感覺他在緊緊的抱住你 他騷動你的心
遮住你的眼睛 又不讓你知道去哪裡
是啊!在閃著光的年輕歲月,愛情在那青春,那無瑕的稚氣面容
特顯晶瑩透亮!
少了務實的深思熟慮,少了經歲月累積的沉重喟嘆,
少了計價另一半內外條件的小惡魔,
對愛情的態度盡是炙熱擁抱與甜蜜憧憬;
年少時,能給的不多,有的只是最全然的心,
就連眼波交會時,盡是純淨與誠懇。
年輕時,總想打破【對愛情無力,對現實投降】
但歲月流逝後
似乎能全然無私接受者,卻逐漸減少!
最終,無力感會席捲並帶走,
曾對小情小愛所做的努力與堅持
所以,《愛在黎明破曉時》如同驅趕似刺蝟似麻痺的心
喚來曼暖有感的知覺
《愛在黎明破曉時》始於1995年,往後的每一集皆相隔九年
觀眾從男女主角在20歲、30歲、40歲,因外在環境與心境的改變下,
見證了愛情在不同階段的微妙變化。
劇中多半呈現【男女主角互動式的
機智談話,在伴隨著旅途美景及藝術、宗教、人生哲學等】為主調,
每看此部電影或書籍,猶如與朋友共度旅程般,總能輕易地投入他們的談話。
所以當影片結束,或已達書扉的末頁,常令我愕然驚醒,
並驚呼:【咦,結束囉?還意猶未盡啊】!
足見導演功力多強,劇情總能引人入勝,令人深陷其中。
本系列,雖定調為愛情片,但不走無腦、唯美、假意爛漫。
《愛在》系列,無所謂高潮迭起的篇章畫面,
是走平實愛情生活路線,
但卻餘韻深遠的片子。
看到他們的爭執點,就像是重現自己所正處或曾有的盲點。
以下有幾句是我非常有感的句子。
《愛在黎明破曉時》(before sunrise)的摘錄:
Jessie:「愛就像是一種逃避,是不懂得獨處或無所事事的人迴避現實的手段。
大家都說愛是無私,是犧牲奉獻,但如果你仔細想想,可能沒什麼比愛更自私了」p142。
麗茲:「我們的批判和所有批判一樣始於懷疑...,懷疑成了我們的生命
。我們的生命是一場追尋,尋求新的故事,屬於我們的故事。
我們受達達主義式的懷疑啟發,掌握了這個新歷史,是普通語言無法
表達的」
Celine:「人過的不是親自體驗的一生,就是受檢視的一生,
可是受檢視的人生,就是親自體驗的人生。」
Celine:「我寧可參與人生,而非寫一百則故事」。